孔子主张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是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个人经历不同,形成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智能特长等也各不相同。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自1955年7月教育部发出中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以来,60多年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话题一直未曾平息,其中为学生作业减负尤为社会各阶层关注。今年,教育部更是提出小学阶段的学生留少量的、适量的作业。作业是学生检测自身掌握知识的凭据,也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依据,可以说,作业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并不代表不让学生做作业,而应该是提高作业质量,即减负的同时更应该增效。
(资料图)
现阶段,高中生所学课程数量多,学习压力大,而高中语文学习短期内难以有明显收效,很多学生因此不重视语文课程学习,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轻视语文作业,敷衍了事。加之传统语文作业形式单一,内容重复,随意性强,应试成分明显,缺少针对性和时代性,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升创造能力,一定意义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在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应及时转变观念,掌握学生情况,结合学习目标和学科特点,设计灵活、多样、高效个性的作业,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孔子主张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是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个人经历不同,形成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智能特长等也各不相同。所以每个生命个体都是独特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育让学生能够更好成长的同时,也应让学生自由和充分地成长,那么关注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教学中则是不容忽视的一环。所以,尊重学生个体,使优秀的学生具有的更大的发展空间,中等学生有相应的提升,基础薄弱的学生学有所获,则是语文教学过程应该关注的内容,这样,语文作业的设计也需要有层次性。
所带的两个班级学生语文学习水平有较大的差异,一个班级学生的语文基础尚可,另一个班级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在布置关于人物细节描写的微作文练习时,要求基础好的班级学生综合运用写人的手法,体现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基础薄弱班级学生则要求从动作描写角度体现细节描写,展现人物个性。这样根据班级学习实情布置作业,在每个班都涌现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作文,尤其是基础薄弱班级学生的作文自信心大增。如若作业中对两个班级做统一要求,设置统一标准,那基础薄弱班级几乎无优秀作文可言,学生很难体会作文学习中的成就感,也就难以培养起写作的自信。
再如,在教授完《故都的秋》一课后,设计了以下作业:(1)摘录文中四至五个名词,将它们连缀成一段话,不少于30字。(2)回顾《天净沙 秋思》,仿其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表现出作者的情感。(3)古人描写秋的文字很多,请摘录描写秋的诗、词各一首,写一篇100字左右的赏析。(4)写一篇以“故乡的秋”为主题的作文。(要求选择其中的两道题完成。)在学生上交的作业中,每道题都有选择,且每道题都态度端正地完成。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设计作业,关注学生差异性,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成长。而且使每一位学生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尊重个性,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到“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时指出,语文课堂“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当前社会,是一个对人才综合性要求越来越高的社会。教育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跨学科学习可以打破原有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超越单一的学科目标,在多学科交融中学习,建立起各学科知识之间,能力素养之间的横向联系,以此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整体发展。这个过程自然也有利于学生单个学科学习能力的提升。
设计的以下两个作业就在学科的交融中,关注了生命的成长发展。
必修一梳理探究《优美的汉字》作业设计:
(1)认识汉字的六书,并各举三例。
(2)以甲骨文、金文、篆书的形式写出“水”“火”“山”的字形。然后以减笔画的形式画出这三个字所代表的事物。
(3)完成一幅书法作品(硬笔和毛笔均可)。篆刻社的同学完成一幅字体篆刻作品。
(4)利用电脑技术制作六书的动态演变过程,配以解说词。
必修四中《父母对孩子的爱》拓展作业:
(1)收集关于“亲情”的名言名句,名家诗篇,名人亲情故事,制作成手抄报。
(2)收集关于“亲情”的古诗词、歌词,加以积累,并选择一个方面鉴赏。
(3)制作一张“父母伴我成长”的年事表。
(4)写出发生在自己与亲人之间的感人故事。
(5)你对子女在朋友圈屏蔽父母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写一篇短文。
这些作业的设计和完成,已不单单需要语文学科的知识积累,也关联到书法、绘画、音乐、计算机等其他学科的知识,作业除了对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提出要求,也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分析能力、绘画能力、动手操作等能力。
将语文学科作业与其他学科特点相结合,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语言表达能力、感悟鉴赏能力、阅读分析能力得到长足发展,其它的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会相应得到锻炼,并且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也得到了激发。完成这种类型作业的过程也是综合素养逐步提升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就必须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完成自我认知,实现主动发展。语文作业设计中,应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设计出适合学生实践的作业内容。
如在学习必修一《鸿门宴》时,布置作业让学生分析人物性格,很多学生只是从课文情节中把握人物,人物形象分析单一。于是设计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配角色,表演鸿门宴中的片段。在分角色表演实践中,除了再现当时场面,很多学生在表演中更细致的体会人物,通过细节表现人物。文中人物形象一下子变得可观可感,具体形象了。由此,学生对人物的分析把握也更全面了。再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学生纯粹阅读文本很难直接形成明晰的空间感。设计如下作业:请绘出黛玉进贾府的立体线路图,可以借助电脑软件。作业上交之后,发现大多数学生绘制出了清晰的线路图。个别同学借助计算机展现了人物的动态路线,这真是本次作业的一个意外收获。还有在学习必修一梳理探究《奇妙的对联》时,设计了如下实践性作业:搜集不同场合的对联各举一例,并总结对联的类型;搜集10幅名联,选择感触最深的一幅加以赏析;以家庭或宿舍为单位,自己组织主持一次“对联知识知多少”的联欢会。
这些实践作业,既有一定的趣味性,又有创新、灵活的特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合作探究能力。语文实践性作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发挥学生潜力,能够点燃学生的学习动力,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开拓了空间,也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高中语文学习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尤其是语文阅读中各类优秀作品阅读、整本书阅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在阅读作业设计中,为提升学生语文阅读积累,这样设计作业,以月为单位,让学生编写《阅读文摘》,要求学生将阅读的经典名篇编辑成册,并编写序和后记,还可以对自己喜欢的作品写出赏析,要求亲自设计书的封面。然后班级选择统一的时间,互相交流传阅。这种动态性作业,形式新颖灵活,既拓宽了学生阅读视野,丰富了语文的阅读量。更能体现学习过程,充盈了学生的思想。
再如设计“成语积累”作业的过程中,采取了5+2+x的形式督促学生积累。“5”即周一到周五每一天,教师布置给学生一个易错成语,让学生查阅工具书释义积累。“2”即周六和周天让学生自己积累两个不懂的成语。“x”即在平时生活学习中遇到不懂的成语,及时积累。每周一进行一次检查。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成语积累量相当可观,并且每日积累一个成语,也达到了有效的学习效果。
当前社会网络技术相当普及,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升能适应社会进步新形势的需要”,我们可以借助网络新技术的优势设计作业,实现作业动态化。例如,在写作练笔作业中让学生创建自己的博客,在博客中记录生活点滴,记录思想的闪光点,这样既实现了自由写作,也能让学生写出真实的自己,同时学生也记录了自己成长的过程。
动态的作业设计能够结合语文学科实际,达到有序、高效。也将语文课堂从课内拓展向课外,内容从有限延伸至无限,引进课外资源,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全面、客观学习相关内容,形成分析问题的整体观,也引导学生探求解决问题的新路径,因此证明了语文是人文的、与时俱进的。
总之,学生成长是有差异性的,是动态连续的过程,在语文作业的布置中,要围绕学习目标,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动态化特点,设计富有创意性、拓展性、开放性的优质化作业,促进学生健康个性全面的发展。
新的作业形式并非完全否定传统作业形式。传统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为目的,针对性强,同样具有可取之处。
作业评价是作业设计训练的有效一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作业评价的方向原则。新的作业形式在评价中应该改变以往以教师判断评价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标准观念,采用集体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师生互评等多元评价结合的形式。这样既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能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让作业设计达到科学优化的效果。
Copyright © 2015-2023 今日评测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